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货币主义的解释
编辑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成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P
=
D
C
S
C
{\displaystyle P={\frac {D_{C}}{S_{C}}}}
P
{\displaystyle P}
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
D
C
{\displaystyle D_{C}}
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
S
C
{\displaystyle S_{C}}
則為消費品總供給量。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需求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米尔顿·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Cost - Pull Inflation)。
所以,通貨膨脹就是指有錢人增加了。因為購物速度比製造速度快時,引起物價上漲,但是物價不是無限大上漲,而是物價上漲在超過某值時會發生購物速度下降。當購物速度下降時就是貧窮戶多於有錢户。當購物速度下降時,學者特別的指出是通貨膨脹的逆流,等於是有錢人的逆流回到貧窮人了。
新凯恩斯主义
编辑
主条目:新凯恩斯经济学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之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 - 通货膨胀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 -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价格/工资螺旋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货膨胀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货膨胀,又稱「慣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結構性通货膨胀」。
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隨時合併解釋現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货膨胀(及其實際的通货膨胀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動,如低失业率刺激昇高通货膨胀;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货膨胀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說
编辑
主条目:菲利普斯曲线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货币供給: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货膨胀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货币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货币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货膨胀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权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货膨胀的關係而非失業率與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之位移
编辑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货膨胀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货膨胀。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代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货膨胀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货膨胀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货膨胀。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动通胀。
另一個凯恩斯主义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準對應於NAIRU-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货膨胀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货膨胀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货膨胀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高通胀與高失業擺向滞胀。這種"加速型通货膨胀"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货膨胀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货膨胀而減低;即阻止通货膨胀。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低通胀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货膨胀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联储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胀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货膨胀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凯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线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货膨胀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货膨胀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尔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货膨胀的門坎時,结构性失业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凯恩斯主义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货膨胀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衝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货膨胀者。
供給面學說
编辑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给学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