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脱贫工作上呢?在“创新·变革·机遇”——2016盘古智库论坛上,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他的解读。
为什么帮助穷人?为什么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解释说: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绿色发展,没有穷人发展,是没有长远的,即便今天有钱,未来的购买力取决于那个时代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如果那个时代的人没有能力,生产力很低,你今天存了钱到那个时代购买力就会下降。在未来,如果政府目标关心穷人发展、绿色发展,不仅短时间内能让所有人有感,还要让经济更能持续。
郑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有一些产能过剩,但是也有短缺的,有几个人没有为小孩上学和父母以及自己看病发过愁?出现了两种经济过剩和经济短缺的部门,这说明过去从1992年到现在的框架需要改革。政府目标到昨天还是在谈论增长率,在关心增长率的同时我们也关心环境污染问题,关心收入分配问题,关心教育质量问题,关心教育不公问题,关心医疗的问题,但是没有上升到增长率的高度,一切不能和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冲突。主要矛盾是为了增长速度,把刚才说的几个目标牺牲掉。
在谈到老百姓最关心的经济问题上郑教授认为: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医疗资源,有没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没有污染,污染是不是下降了,我们不是关心GDP总量而是关心收入分配。我们是否要在劳动所得之间和资本所得进行再平衡?在政府支出上是否不能花太多的钱帮助资本?是否花钱在医疗和教育上?今天的投资也是未来的消费。如果投资医疗、投资教育,不仅是我们这代人得益,不仅是普通人得益,资本也得益。不仅今天得益,更重要的是未来得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