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

此条目的主题是中国西晋时期五大内迁民族(胡人)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的争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五名胡姓人物及其生平行为的称呼,请见“五胡乱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前北方各外族分布图日期公元304年-317年晋永安元年-建兴五年汉赵元熙元年-麟嘉二年成汉建兴-玉衡七年地点西晋结果

前赵攻陷洛阳及长安,杀害怀帝、愍帝。

晋皇室与存留的中原士族南迁,建立东晋。

鲜卑政权继续以晋朝名义对抗汉赵,但因内部斗争而中止。

成汉攻占汉中。参战方

汉赵

成都王旧部(307 - 308年)

成汉(307年起)

西晋中央政府

段部鲜卑

代指挥官与领导者

刘渊(病逝)刘聪刘曜王弥呼延晏石勒(307年9月后投靠刘渊)

石勒[注 1]汲桑 †

李雄

东海王司马越(病逝)新蔡王司马腾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苟晞 荀籓(病逝)刘琨王浚 段匹䃅拓跋猗卢

五胡乱华,是指中国西晋时期境内各个内迁民族趁晋政权在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割据汉地北部建立多个政权,与退守汉地南部的晋政权形成对峙之势。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馀年间,这些内徙的草原各族及汉族在汉地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漠北游牧民族与汉地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迁移至汉地南部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平衡。

含义[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容斋随笔》卷九 五胡乱华

南宋作品《容斋随笔》中,作者洪迈首次提出五胡乱华这个名词。传统上,除汉族以外的塞外各民族都可以被泛称为胡人。五胡这个名称的来源,学界有所争议。从比较早的有关记载来看,胡人的称谓最初仅限于匈奴。在秦末汉初,漠北的匈奴形成为一个领地很广的大型帝国,至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击败了其西境以月氏为首的诸多各民族联盟,还击败了其东境强大的东胡民族。这些被打败的游牧各族自然也就被纳入到了匈奴的势力范围内。由于匈奴以胡自称,又适逢西汉初期汉匈和解,于是这些被匈奴降服的包括月氏、羌、东胡(乌桓、鲜卑)、丁零在内的各个游牧民族也一律被当时的汉人视为胡人看待,其被匈奴长期占领的游牧地带也都被默许为胡地。此后汉匈决裂,故此又多以匈奴一词来作为汉军主要作战对象的专称,以避免将匈奴体中其他各族同时摆放在敌对的位置上。王树民、孙仲汇、雷家骥等人认为,五胡即五部胡,源自刘渊领导的五部匈奴。但在这个时期的史书中,五胡常被当成所有胡人种族的泛称,未特定指某个种族,在谈到匈奴时,通常称其为匈奴,因此这个说法未得到学界一致认同。陈寅恪认为,五胡之名,起自于五德终始说,是图纬符命思想下的产物,并不特定指某个种族。周一良也支持这个说法。[1]

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因此中国史家又称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唐朝官方编辑的史书,如《晋书》等,由于诸胡割据汉地伴随著大规模种族灭绝行为,凡有此类性质都不被认为是正统国家,五胡乱华造成中国平民大规模减少,汉人不得不渡河南迁,中原政权南迁,史称“衣冠南渡”[2][3]。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列举7个人︰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儁、苻坚、慕容垂。但这7个人,分属四族,即匈奴、鲜卑、羯、氐,因此五胡概念在南宋时仍未完全确定。王应麟将五胡解释为“刘渊匈奴,石勒羯,慕容鲜卑,苻洪氐,姚苌羌。”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将五胡定义为“匈奴、羯、鲜卑、氐、羌”。在胡三省之后,五胡即“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个定义开始被广泛接受。

背景和起因[编辑]

参见:汉匈战争和八王之乱

汉朝在击败匈奴后,除了远遁到塞外的游牧民,向汉朝投降投附的匈奴牧民,受到汉王朝控制。

46年之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草原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朝廷有意识的削弱游牧民族的势力,降低其影响,以方便控制[4]。[与来源不符]

曹操开始,魏晋就不遗馀力将匈奴、羯、氐、鲜卑、羌等各异民族内徙,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来源请求]晋惠帝当时,发生了氐帅齐万年之乱,江统写下《徙戎论》,他看出内迁异族的潜在威胁,于是主张将其徙回境外,但当时江统的建言并没有被晋政权采纳。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时,王浚和司马颖相攻,原本臣服于晋朝的匈奴人刘渊军团乘机割据汉地建国,建立汉国并俘虏晋怀愍二帝。晋朝丧失对华北的控制,而汉国随即分裂,其他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此后百馀年不同民族在中原混战,于是中原大乱。

过程[编辑]

参见:苦县之战、永嘉之乱和长安之战 (316年)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国号汉(后改赵,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馀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

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

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

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影响[编辑]

永嘉之乱以后,华北华东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洛阳倾覆以后,中原的士族男女十有六七到长江下游的江南避难。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这些南迁的北人,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北方汉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走的纠合宗族乡党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当时北部的外族统治者在发动征战时,多趋用其他民族为前趋,如《宋书·柳元景传》北方被俘的汉族军士云:“虐虏见驱,后出赤族,以骑蹙步,未战先死。”又,《宋书·臧质传》载拓跋焘致书臧质:“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卿若杀丁零、胡,无不利。”臧质得书后,立即将此书另写以示北魏士众,并告之曰:“汝等正朔之民,何为力自取如此。大丈夫岂可不知转祸为福邪!”皆以种族矛盾和正朔云云为号召[5]。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

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当时北方许多人眼中,东晋、刘宋等南方政权虽然局促一隅,但仍算是汉族的正统政权,因此王猛谏苻坚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直到萧梁时,梁武帝萧衍都还被中原士大夫认为是“正朔”的代表。除了种族和正朔问题以外,汉地北部在异族统治时,虽有少数以仁政安百姓,但更多的是行横征暴敛,屠杀虐苛之事,因此,谢灵运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此亦为北方汉人期待归汉之因。所以晋、宋的汉族政权多次北伐,亦往往利用北方汉民旧户以为助。如桓温伐苻秦时,进军关中,抵灞上,“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刘裕北伐长安,王镇恶等乘利径趋潼关,为姚绍所拒,发生转输不充而乏食的问题,众心疑惧,大军无法及时救援,王镇恶于是亲至弘农,说谕当地汉族百姓,百姓竞送义租,军食复振。克长安,灭后秦后,刘裕欲离开长安南归,“三秦父老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矣。始睹衣冠,方仰圣泽。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数千间,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北方汉族人民,盼望回归汉族政权之情如是,乃至许多北方政权初起时,亦都打著晋官的名义,以号召民众归心[5]。

迁到南方的中原汉族与当地的汉族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华北的五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与汉族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到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后或被大量屠杀,或是逐渐被同化,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

五胡十六国时期地方政权年表[编辑]

国名

民族

首都

年代

开国者

末任君主

灭亡者

仇池

仇池

296—371

杨茂搜

杨纂

前秦

江夏

303—304

丘沈

丘沈

东晋

成汉

成都

304—347

武帝李雄

李势

东晋

汉、前赵

匈奴

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刘渊

摄政太子刘熙

后赵

前燕

鲜卑

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

337—370

文明帝慕容皝

幽帝慕容𬀩

前秦

马兰山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东晋

代、北魏

鲜卑

平城、洛阳

代:317—376北魏:386—534

北魏:拓跋圭

东魏西魏

略阳

略阳

310—319

蒲洪

蒲洪

东晋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东晋

陇右

316—320

虚除权渠

虚除权渠

前赵

辽西

令支

318—338

段末波

段辽

前燕

后赵

襄国、邺城

319—351

明帝石勒

石祗

冉魏

前凉

姑臧

320—376

成王张茂

张天锡

前秦

阴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前赵

上邽

322—323

陈安

陈安

前赵

辽东

鲜卑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

侯子光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后赵

范贲

成都

347—349

范贲

范贲

东晋

黄韬

豫章

348—348

黄韬

黄韬

东晋

冉魏

邺城

350—352

冉闵

冉智

前燕

广固

350—356

段龛

段龛

前燕

前秦

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苻洪(蒲洪)

苻崇

西秦

刘显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冉魏

宜秋

352—352

张琚

张琚

前秦

段勤

绎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

安国

鲁口

352—354

王午

吕护

前燕

苏林

无极

352—352

苏林

苏林

前燕

平阳

353—353

刘康

刘康

前秦

成都

南郑

365—366

司马勋

司马勋

东晋

广汉

370—370

李弘

李弘

东晋

绵竹

374—374

张育

张育

东晋

后燕

鲜卑

中山、龙城

384—436

武成帝慕容垂

昭成帝冯弘

北魏

西燕

鲜卑

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后燕

后秦

北地、长安

384—417

武昭帝姚苌

姚泓

东晋

行唐

385—385

鲜于乞

翟成

后燕

西秦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度支山、枹罕、南安

385—400,409—431

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

武元王乞伏乾归乞伏暮末

后秦夏

后凉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吕光

吕隆

后秦

后匈奴

西平

387—?

康宁

?

?

翟魏

黎阳、滑台

388—392

翟辽

翟钊

后燕

刘黎

皇丘

389—389

刘黎

刘黎

东晋

魏揭飞

杏城郊

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

冲天王魏揭飞

后秦

法长

白狼城

390—390

法长

法长

后燕

野人堡

393—393

窦冲

窦冲

后秦

南凉

廉川、金城、乐都、西宁、姑臧

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

景王秃发傉檀

西秦

北凉

张掖、姑臧

397—439

段业

沮渠牧犍

北魏

南燕

滑台、广固

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东晋

南乌桓

南皮

398—399

张超

张超

北魏

乞活堡

399—399

苻广

苻广

南燕

西凉

酒泉、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凉

张翘

行唐

402—402

张翘

张翘

北魏

王始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

桓楚

建康、江陵、涢县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东晋

谯蜀

成都

405—413

谯纵

谯纵

东晋

匈奴

统万、上邽、平凉

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

赫连定

吐谷浑

曹龙

蒲子

413—413

曹龙

曹龙

北魏

河西

414—414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

北魏

率善

上党、河内

415—416

白亚栗斯

刘虎

北魏

曹弘

平阳

416—416

曹弘

曹弘

后秦

洮阳

洮阳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凉

参考文献[编辑]

^ 吴洪琳. “五胡”新釋.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2013-09-26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

^ 《晋书》卷6〈元帝纪〉:“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 《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帝既备兹冠礼,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

^ 《后汉书》卷37〈桓荣丁鸿列传〉:“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帝从之。”

^ 5.0 5.1 陈恬仪《〈劝伐河北书〉的相关问题── 论谢灵运之北伐主张与晋、宋之南北情势》

注解[编辑]

^ 307年九月后投靠刘渊

参见[编辑]

国际关系主题

军事主题

人类学主题

罗马帝国的衰落

中世纪

欧洲黑暗时代

中世纪人口学(英语:Medieval demography)

民族大迁徙

衣冠南渡

斯拉夫人的迁徙(英语:Early Slavs)

嚈哒帝国

五胡十六国

徙戎论

蛮族

四夷

查论编晋朝历史西晋司马炎篡魏 · 争夺交阯 · 西陵之战 · 秃发树机能扰凉州(鲜卑) · 晋灭吴之战 · 太康之治 · 贾后弑君 · 八王之乱 · 郝散起兵(匈奴) · 齐万年起兵(氐) · 流民起义 · 《徙戎论》 · 张昌起兵 · 刘渊举兵(匈奴) · 李雄称帝 · 杜弢之乱 · 苦县之战 · 永嘉之乱 · 衣冠南渡 · 十六国纷立 · 周玘三定江南 · 西晋灭亡东晋五马渡江 · 江东建国 · 王与马共天下 · 祖逖北伐 · 庾亮辅政 · 王敦举兵 · 侨置州郡县 · 士族门阀鼎盛 · 苏峻举兵 · 褚裒北伐 · 殷浩北伐 · 桓温北伐 · 谢万北伐 · 庚戌土断 · 北府兵建立 · 淝水之战 · 王恭叛乱 · 孙恩卢循之乱 · 桓玄称帝 · 刘裕北伐 · 法显求经 · 莫高窟 · 义熙土断 · 东晋平蜀 · 刘裕篡晋专门史历史 · 君主 · 区划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五胡十六国历史事件五胡乱华 · 永嘉之乱 · 拓跋部内迁 · 胡汉分治 · 石勒称王 · 北魏建国 · 石虎乱政 · 慕容儁称帝 · 冉闵称帝 · 苻健称王 · 张祚称王 · 莫高窟开凿 · 枋头之战 · 前秦灭前燕 · 前秦灭代 · 吕光西征 · 淝水之战 · 姚苌举兵 · 慕容垂称王 · 拓跋珪复国 · 后燕灭西燕 · 参合陂之战 · 柏肆之战 · 后凉三分(西凉、北凉、南凉) · 慕容德称王 · 赫连勃勃称王 · 刘裕北伐 · 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关推荐

Mac游戏排行榜

Mac游戏排行榜

06-28 💫 4992
正在阅读:手机迅雷番号怎么使用 手机迅雷番号使用方法手机迅雷番号怎么使用 手机迅雷番号使用方法
如何压缩文件?学会这4个简单方法!
17173《神武》副本专题 - 神武官网合作网站

本文标签